作文的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深入探讨更广泛的人生哲理,写作文是一段生命的足迹,记录下我们的成长与变化,怎么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题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题作文篇1
今天下午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二级的《数独》书。
回到家中,我激动地打开书,首先看了看规则:在9×9=81的九宫格里,每行每列都要有1-9这几个数,而且在81个格中,9个3×3=9的格中,也必须要有1-9这几个数。所以,书后讲:“连情报员、科学家都得绞尽脑汁地思考”。
我首先浏览了一下目录,选择了入门级。(一星级)
第一组题目就让我眼冒金星,绕不过来,找不到规律。几十分钟后,妈妈不得不对我说:“先看看答案吧,答案中必定有规律!”我按妈妈的指示,看了答案。
“天啊!”我惊讶地叫道。妈妈奇怪地问:“怎么了?”我支支吾吾地说:“答……案里……的规律……简直是……太难找了!”“怎么?答案里的规律也难找?”妈妈惊奇地问。“是啊!”我大声说道。“看来只有耐心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呀!”妈妈说。
我仔细地观察,过了20分钟,一个3×3=9的格子规律被我找到了。我喊来妈妈,告诉她规律:“你看,斜着看,它加它,减它……”经过40分钟,我终于不看答案填满了9×9=81的九宫格。
爸爸在这时候回来了,我考了爸爸《数独》高级篇(五星级)的最后一题,并跟他讲了规律,爸爸没等我说完,就说“ok,ok,完全ok,你们俩(我、妈妈)就等着我摘到胜利的果实吧!”
说着简单,做着难呀,爸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格子填满,他得意洋洋地说:“大功告成,过来检查吧!”我仔细检查,发现爸爸第一个3×3=9的格子就没有1-9这个数,我心中暗喜,把几个填错的格子都打了红色的叉,原来爸爸没听完我的话,没听到3×3=9的格子中也要有1-9这些数字。我喊来爸爸,爸爸惭愧地低下了头,说:“都有怪我太急了!”
经过这件事,得出了一个结论:干什么事情千万不要盲目哦!
数学题作文篇2
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坐在座位上,这时汤老师正在黑板上写着6道数学题,答案还全是错的,“5+7=1”“2+1=1”。
“咦!”
彭强嘴里蹦出一字,这时,汤老师正在认真地写着,我心想:汤老师怎么了,怎么无缘无故地写数学题,汤老师是语文老师,这些题还全是错的,4+9怎么会=1呢?汤老师好不好在开玩笑,但有不像,汤老师这么又认真。
汤老师转过身说:“一切皆有可能!你们用不同的单位来计算,也许你会得出结果哦!”
唐飞凤举起了手站起来说:“3+4=1是因为3天+4天=1周。”
这时大家都恍然大悟,我也豁然开朗,大家纷纷举手回答。
这次的作文课,大家得到不同的启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这次作文课使我联想到我的英语单词总是记不住,我现在知道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记牢这个单词,比如说用谐音来记单词,这个办法就很好。这样就会默写出这个单词。付出不寻常的努力,就会得到不平常的收获。
这堂课使我想到一句名言: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不放弃就能成功!要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坐在座位上,这时汤老师正在黑板上写着6道数学题,答案还全是错的,“5+7=1”“2+1=1”。
“咦!”
彭强嘴里蹦出一字,这时,汤老师正在认真地写着,我心想:汤老师怎么了,怎么无缘无故地写数学题,汤老师是语文老师,这些题还全是错的,4+9怎么会=1呢?汤老师好不好在开玩笑,但有不像,汤老师这么又认真。
汤老师转过身说:“一切皆有可能!你们用不同的单位来计算,也许你会得出结果哦!”
唐飞凤举起了手站起来说:“3+4=1是因为3天+4天=1周。”
这时大家都恍然大悟,我也豁然开朗,大家纷纷举手回答。
这次的作文课,大家得到不同的启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这次作文课使我联想到我的英语单词总是记不住,我现在知道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记牢这个单词,比如说用谐音来记单词,这个办法就很好。这样就会默写出这个单词。付出不寻常的努力,就会得到不平常的收获。
这堂课使我想到一句名言: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不放弃就能成功!要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数学题作文篇3
一天周二的下午,上完武术课,我飞奔回家,心中充满了无数个“饿”字。
我放下书包,就闻到厨房里的香味。我冲进厨房一看,妈妈正在准备做煎饼。我饿得直叫:“妈妈,能不能做快点,我撑不住了!”。妈妈微微一笑,指了指案板上的生煎饼说:“我们来一起做个有趣的数学题吧,题目就是'看谁第一个吃到香煎饼', 好不好?”正在我纳闷的时候,妈妈开始讲题目了,“这个锅一次可以放两块煎饼,一块煎饼的一面需要一分钟煎熟,一块饼一共需要两分钟,你来算一算,我们煎熟这11块饼需要几分钟?”我心中开始盘算起来,两块2分钟,两块2分钟……最后一块需要单独煎好,也要2分钟!“我知道了,一共需要12分钟!”我大声地报着我的答案。
不知道什么时候,爸爸也回来了。他走过来,冲着我眨眨眼睛,得意洋洋得说:“小宇,我可以比你更快地吃到煎饼!”我挠着头,看着爸爸。爸爸提示我:“你再想想,先煎一面是不是更快?”我顺着爸爸的思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突然,我晃然大悟,拍手叫到:“先煎一面,煎最后一块饼的时候开始煎第一块饼的第二面。这样5分钟就煎好了10块饼的第一个面,第6分钟的时候煎第11块饼的第一面和第一块饼的第二面,之后再用5分钟把剩下10块饼的第二面煎好,这样只需要11分钟就将11块饼全部煎好了!”说完,我兴奋地跳了起来:妈妈,你就照我这个最快的方法做!”妈妈赞许地摸了摸我的头,迅速地煎好了饼。
我吃着热乎乎的饼说:“谢谢妈妈,你给我出了一道非常有趣的数学题!也谢谢爸爸,你让我少等了一分钟,吃上了香喷喷的煎饼!”
数学题作文篇4
昨天晚上,一道令我们全家人都绞尽脑汁,却解不出来的数学题,终于在今天上午解出来了。做完这道题后,我就更讨厌又更喜欢数学题了。我讨厌数学题是因为,做数学题要绕好几个弯,不能一次性解决,有时候不合常理得不能用词语形容,所以我讨厌数学。我喜欢数学是因为,只要解决了题目,做完之后,就会觉得这些题目都很有意思,很好玩。
但是如果被别人抢先一步做完,而你还做不出来,看了答案之后就会觉得:原来这么简单啊!我怎么连这些问题都回答不来呢?这些都是做完那道题之后我的感想。那道令我们全家都绞尽脑汁差不多用了半天时间才想出来的问题,它就是金老师发给我们的那本小学提优寒假作业里年龄问题这一讲的最后一道题。
问题是这样的:一家四口,爸爸比妈妈大2岁,儿子比女儿大3岁,现在他们一家的年龄和为71岁,3年前全家人年龄和为60岁,全家人各多少岁呢?昨天晚上,我按照题目的意思推算:三年前全家年龄综合应该是59岁,而题目却说是60岁,我感觉是不是题目错了。我把题目拿给哥哥看,哥哥把题目看了一遍,推算了一下,和我得出的结果一样:“这个题目出错了,不用做!“我当时的心情很矛盾,不做又不行,做又没法做。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爸爸回来了,我心理暗想:哈哈,“数学专家”来了。
我把题目给了爸爸,爸爸原先也认为是题目出错了,可是爸爸有转念一想,可能是女儿还没生呢!我又推算了一下。咦!刚刚好。那么现在儿子就是5岁,女儿2岁,爸爸33岁,妈妈31岁。从这道题的解答,我发现有些数学题不能按常规推理,而且还要考虑特殊性。
数学题作文篇5
说起数学,人人第一感觉肯定就是两个字“复杂”,刚开始,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可是现在我却感觉到数学变的可爱,变的简单了。
我的数学老师姓吴,鼻梁上总挂这一副眼睛,他让我们在玩中学,从而,就让我们更加喜欢数学了。
那天早晨,天公不作美,风呼呼地刮着。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有气无力地报道上课的到来。
就连同学们都耷拉着脸,不停的打哈欠,仿佛刚睡醒似的,窗外的杨柳也不得不被冷风吹弯了腰,一切沉没在寂静的空气中。
“哒…哒…哒…”一阵利索的脚步声渐渐接近,同学们精神逐渐活跃起来。
只见,吴老师笑着站在讲台上,他总爱挑挑眉毛,撅撅嘴巴,再看看老师手上的一堆的有趣的东西----班里顿时兴奋起来,有些人甚至欢呼雀跃,凝固的空气霎时间活动起来。
老师摇摇手,示意要开始讲课了。
老师调皮地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圆锥,哈哈!你们有办法知道我手中的铅锤的体积吗?哼哼!看看谁最聪明啊!!”班里顿时炸开了锅,你说一句我说一句,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可以把它放进盛水的量杯里面,再看看水面升高多少。
”老师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说:“那么,如果每个圆锥都这样测,岂不是太麻烦了?”同学们疑惑地看着老师,“同学,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那么圆锥的体积和圆柱有没有关系呢?”说完,老师拿起剩余的红药水倒进了水里,拿起圆锥,倒满了水,老师把红墨水倒进去,那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
老师举起圆锥里的水,问道:“谁知道这里面的水要倒多少次才能把圆柱倒满啊?”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一次就行,有的说不止……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只见第一次,第二次,眼看就要到第三次了,大家屏住呼吸,“哗啦啦!”第三次的倒水奇迹般地把圆柱里的水倒满了,一滴也不漏,顿时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老师脸上似乎也露出了胜利的喜悦之色。
“没错,圆锥就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三分之一!”
“叮铃铃……”下课的铃声犹如一只欢快的小白兔在草原上奔跑,随着我们的欢笑声停止。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
这区区的40分钟,我们学了许多知识。
在欢乐中学习,使我们学得多,做的也多。
数学题作文篇6
从刚进小学到现在,我做过了无数到奥数题,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道我想了大约2个多小时才想出来的,那道题是这一段:小花、小丽、和小霞三人都要从甲地到乙地。早上6时小华和小丽两人一起从甲地出发,小华每小时走5千米,小丽每小时走4千米,而小霞上午8时才从甲地出发。傍晚6时小华和小霞同时到达乙地。问小霞是什么时间追上小丽的?
当我想到第一步时我觉得这道题就比较简单了。首先要先求出小霞的速度,然后用追及问题的思路求出小霞在什么时候追上小丽的了。由小华和小霞同时到达乙地,就可求出小霞的速度。小华从甲地到乙地共用了18—6=6(千米/小时),甲、乙两地间距离是5×12=60(千米),小霞每小时走60÷(18-8)=6(千米/小时)
当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5×2÷(18-8)=1(千米/小时),求出小霞和小华的速度差,然后求出小霞的时速为:5+1=6(千米/小时)。再根据小丽先走的路程和求出小霞的速度,可以算出小霞追上小丽所需的时间。所以这道题目应该这样写:
5×2÷(18-8)+5=6(千米/小时)
4×2÷(6-4)=4(时)
8+4=12(时)
这时我们就知道了结果:小霞追上小丽的时间就是中午12时。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棒!
数学题作文篇7
中午时分,我吃完了午饭,闲着没事做,便拿起了一本名叫《尖子生题库》的书。翻开负数的这一章,看了一下前面的讲解,又翻到了习题部分去做习题。我先看了一下习题,内容虽然多,但很容易。心想:”嗨!这也叫做《尖子生题库》呀,这么容易,我闭着眼睛也能把它全作对。”
于是,我开始做题了,填空题,判断题,我不一会儿就作了两页。到应用题了,我以为会难一些便认真地看了题,一点儿也不难,刷刷,两三下我就写得只剩下一道应用题了。 草地看了一下题容易容易,不对,不是已经给了速度吗?那这个“+15”和“—15”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我思来想去,这简直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啊,我又看了看题,还是不会。这时,我想到了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个公式,好像对于这道题刚好对上。我便急忙去把我买的所有关于数学的工具书都翻了出来,找呀找,怎么没有呢?我明明在书上看到这一个公式的,怎么会找不到。事实就是事实,我便翻了翻后面的答案:200÷(35+15)+200÷(35-15)=14小时,为什么用200除以35呢?这时行程问题中的,我便拿起《小学毕业总复习》这本书,翻到有关于行程问题的这一页,里面有一个公式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它是用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这些加十五和减十五是加减法而不是正负号。
数学题真是需要认真的读和仔细的去理解呀!
数学题作文7篇相关文章:
★ 数学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