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7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教师编写的教案应具备一定的调整灵活性,​,清晰标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能让教案的指导性更强,​,下面是怎么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四年级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年级教案7篇

四年级教案篇1

文本细读: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熔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

如果说《大海睡了》是一幅故事化了的画面,那么《海上的风》则是一幅又一幅跳跃的画面;如果说《大海睡了》表现了大海静谧的细腻之美,那么《海上的风》则表现了大海壮阔、雄浑之美;如果说《大海睡了》突出展示了大海的静态美,那么《海上的风》则突出展示了大海的动态美。因此,朗读时要注意突出大海雄浑的气势。另外,还可以把两首诗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各自的特点。

学习这两两篇优美的诗歌,内容没有什么难度,然而要想领略诗歌表现的优美意境,感悟大海的美丽与神奇,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则需要学生自己细细品味。诗歌的优美意境有时是语言所不好表达的。因此,尽量避免拆开始的讲解,而是把大段时间交给学生用心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加品味的实践机会;通过对大海的更多了解,以丰富学生的形象积累,为想象和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础。所以,教学前,师生可以广泛地搜集表现大海美丽风景的图片或音像材料,为师生交流作好准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会认“鼾、狮”两个字,会写“闹、浪、觉、潮、绽、渔、吼、掀、滔”。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3、注意积累好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诵、背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动、静之美。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们心中对大海的印象吗?

那些同学收集到了大海图片,展示给那些没有看见过海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关于海的诗歌《大海的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

2、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3、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

4、检查读文情况: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第一首诗歌:

1.读文感知:

1)思考:从哪里看出大海睡觉了?

2)指导朗读:是啊,大海不闹也不笑了,因为它睡觉了,嘘,我们别吵醒它,该怎么读?

3)什么时候,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那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启发:白天,风儿什么样的?

风儿吹在衣服上……这是风儿在和人们闹呢!

风儿吹到渔船上……这是风儿在和渔船闹呢!

白天,浪儿怎么样?

浪儿拍打沙滩,哗哗,这是浪儿在笑呢!

4) 指导朗读:闹了一天,笑了一天的.大海一定很累了,现在他睡着了,你忍心吵醒他吗?想想怎么读好他。

5) 睡觉了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6) 再读读,说说大海她像谁?为什么?

是啊,大海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多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你喜欢大海妈妈吗?带着你对她的喜爱,深情的读读这句。

7) 大海怀抱着自己的儿女,此时此刻,他睡的香吗?从从哪里看出。同学们再读读这句。

2.指导背诵全文。

学习第二首:海上的风

一、分层体验,突出朗读重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学间的优势,合作读课文。

2、海上的风是()、()、()、()

它一来,

就()()()()

3、每一小节中风都有所不同,那我们如何让听我们读书的人感受到不同呢?

比如风是花神,这一小节怎样读?

教师用缓慢、温柔的声音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学生可以听出老师朗读的有停顿、有重音、有表情,自然由老师温柔的声音,感受到花神的美,海风的柔。

自己选择其他的小节试着读一读

4、你发现这首诗歌又怎样的特点?

每一小节的结构相同,运用了比喻

末尾为什么用了一个省略号?

“你想象一下,海上的风还像什么?你能继续续编课文么?”如:“海上的风是梳子,他一来,就___;山上的风是___,他一来,就___”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雀”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可以读一读有关大海风光的优美诗文;教室可推荐教参书中的篇章

2、让学生试着续写“大海的歌”

四年级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暮江吟》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暮江吟》。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暮江吟》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描写了深秋的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题目的意思是:吟咏暮色降临的江上景色。暮,傍晚。吟,吟咏,作诗。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①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展开,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句意: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

②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这里指碧绿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句意:江水有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

③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可爱的意思。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句意: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

④露似珍珠月似弓(似:好像。"月似弓",农历初三晚上,是月牙开始出现的日子。月牙好像一张弯弯的弓。寒露降临,附着在树叶和草丛上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闪闪发光的珍珠。句意: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月牙弯弯像弓一样。)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铺"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铺"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②读"可怜九月初三夜",体会"可怜"在这里的意思。("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九月初三这个深秋的夜晚的留恋、喜爱。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正因为喜爱,他才从黄昏到入夜,久久地停在江边观赏景色。)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四年级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和词语。

3、通过朗读以及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诊治,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现象。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练习。

1、指名背诵《九九歌》,说说冬天最冷在什么时候?

2、引入本课,揭题,认读“凇”。

3、基础性诊断练习。“凇”是“冫”,不是“氵”,为什么?(师根据讨论内容,适时矫治,得出结论。)

4、观看雾凇奇景,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

①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进行群体诊断与矫治,及时指导读好长句子中间的停顿。

②说说各自然段的大意和课文主要内容。

③小结,指导朗读,读出赞叹之情。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群体诊断与矫治。

①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②你觉得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丽?(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闪)

③从哪些词语看出吉林雾凇名气大?(闻名全国、奇观)

3、有感情地朗读。

4、过渡:为什么雾凇奇观出现在严寒的松花江畔呢?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①口述雾凇怎样形成的.?相机板书:最初……逐渐……最后……

②书示句子:

a、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读一读,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③看教学课件,欣赏美丽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①从哪些词看出雾凇景色是“奇观”。(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②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会赞叹些什么?(再看课件,激发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师引述,学生练习背诵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2、说说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五、深悟情感、创意性的表达练习,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争当“小导游”向“中外游客”介绍吉林雾凇的景色,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要求包括景色描绘、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三个方面,并注意与“游客”的交流。

四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理解“自惭形秽、神采飞扬、热泪盈眶、妄自菲薄、自言自语”等词义。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谁去过长城?谁知道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结: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用的。长城上的砖一般重量为15千克,长36。5-38。5厘米,宽18-18。5厘米。厚9—9。5厘米。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童话中的有哪些经历,遇到了什么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它。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字词:绵延、防御、羡慕、自惭形秽、软缎、陈列、镀金、里程碑、热泪盈眶、刚毅、灵魂、妄自菲薄

2、解词:

自惭形秽:原指为自己的容貌举止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绵延万里:延续不断,很长很长。

妄自菲薄:过分地轻看自己。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思考:

(1)在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产生了哪些想法?

(2)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高度评价,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转变?

3、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全班讨论。

5、分角色朗读。注意的`心里变化过程,先是自惭形秽后惊讶而深思,到自信的语气。

6、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失去自信。有一天他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7、教师总结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四)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心,自尊心,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被人冷落了,但不要妄自菲薄,正确对待。成功了也不骄傲,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

四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及藏族踢踏舞步,感受体验藏族歌舞特点,并能对西藏音乐产生兴趣。

2、能够用饱满的情绪,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及多种形式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3、学会藏族踢踏舞基本舞步,并为歌曲伴舞。

教学重点:

学习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爱我中华》的音乐、律动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下面、老师来做几个舞蹈动作、你们看看是哪个民族的!

放音乐、(傣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教师表演

学生看后回答、(傣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

2、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曲、听听是哪个民族的?情绪怎样?(听后学生回答)

3、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感受藏族的歌舞的风格特点、刚才同学们听的歌曲名字叫、谁知道日喀则再什麽地方?请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日喀则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藏语"日喀则"是如意的庄园、

4、请同学们看歌词、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听出来就用体态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绪!(放音乐同学们来表现)听后提问、

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热烈奔放的、它的曲调是属于藏族踢踏舞、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

5、同学们看过藏族舞吗?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跳一段藏族舞、请你们注意观察藏族舞有什麽特点?(观察老师的胳膊、和腿)

放音乐老师表演看后提问学生讨论:跳舞人的膝盖总是上下颤动,脚步踏出响亮的声音……和抛袖是藏族舞的的主要特点、

教师:这种舞蹈叫藏族踢踏舞

三、学习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1)原地上下颤动膝盖

教师示范动作:颤动时身体要自然、放松,身体重心向下放

学生模仿教师指导

教师弹《我的家乡日喀则》,学生随音乐做动作

2)退踏步

教师示范脚的动作:第一拍前半拍右脚后踏半步,重心在左脚,后半拍左脚原地踏步一次;第二拍右脚向前踏地一次。这些动作连续进行。

学生模仿教师指导

教师示范胳膊的动作:双臂前后自然放松悠摆,重心保持在左腿上,膝盖要半拍颤动

教师弹《我的家乡日喀则》,学生随音乐做动作

四、随录音唱《我的家乡日喀则》,跳一跳藏族舞

教师与学生共同跳,感受藏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情感。

五、刚才我们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情绪、下面我们用歌声来表现一下歌曲的情绪!学生看歌词来演唱歌曲、

六、最后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表演一下、体会藏族歌舞的特点、

七、教师小结;结束本课

四年级教案篇6

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课件出示12)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2 走月亮)

2.检查生字读音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课件出示13)

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象?

第2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课件出示14)(教师板书: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

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课件出示15)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课件出示16)

(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4)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3.师: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课件出示17)

第3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4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教师板书:想到:洗衣服 做小船 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6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教师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

第8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教师板书:看到: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 )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4.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

5.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8)

四、扩展阅读,延伸感悟。(课件出示19)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

?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四年级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 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 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

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 范读全文。认真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

三、再读懂意思

1、 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 交流。

(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者: 的人 遇:董遇 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

(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言:说 见:现。出现,明白

(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

(4)遇言“当以三余。” “当以三余。”干什么?

(5)或问“三余”之意。 或:有的人。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行比较。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日:一天。时:时令 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 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

3、 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读明道理

1、 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 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 交流。老师点拨。

(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 地读一、两遍。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

(2) 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

(3) 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里的 “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 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他们“勤读”“勤写” 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 读句、理解、简单讲解。

五、拓展

1、董遇有“三余”,欧阳修有“三上”,同学们想想,你有没有“一余”“多余”可以用来 看书呢?

2、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你们不要以“苦渴无日”为借口不读书,而要借用你的“余 日”或者片刻之时来读书。同时书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这也需要你善于挤时间来读啊!这就是“勤读”,也是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在古人勤读的名言中结束本课。 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三国志的作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四年级教案7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参考6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8篇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6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5篇

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四年级上册角的教案通用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6篇

四年级上册角的教案最新8篇

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5篇

四年级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0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