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科学构建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出色的教案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是怎么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课文蝉的教案模板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课文蝉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4.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
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思想。
教学方法
借助多种形式诵读,感知内容,体味情趣;
通过多角度品析,感受语言、习得语感;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多层次评说,体验“成长”,感悟思想情感。
训练朗读、探究标题、理清思路、评说人物、把握特色五种阅读方法指导,注意细节、逐层渐进、手法新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二、展示目标:
①介绍鲁迅,走进课文。
②速读探究标题、朗读评说乐趣,感知文章。
三、自主学习
1.鲁迅生平:1892年2月—1898年断续在三味书屋;1898年入南京水师学堂;1902年到日本;1918年《狂人日记》:1926年《朝花夕拾》;30年代,“左联”;1936年病逝。
详细介绍见附录一。
2.或者选读《阿长与〈山海经〉》、《五倡会》等反映作者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走进鲁迅的童年世界,导入课文。
鲁迅一向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3.《朝花夕拾》,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散文。“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是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写成的,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即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因此鲁迅把它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四、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怎样快速理清本文思路?怎样由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方法是:
抓文题——明确思路
寻过渡段——理清结构
扣“乐趣”——把握内容
具体分析如下:
从标题看出,全文以地点为中心,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两部分内容。1~8段写百草园的生活;9段为过渡段;10~24段写三味书屋生活。“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点明童年的快乐和美好;全文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五、合作探究
问题
读1~8段,说说百草园的乐趣
读10~24段,思考:百草园是乐园,是不是三味书屋就没有乐趣了呢?
小组讨论
点拨
1、学生读、圈、议,教师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要语速稍缓,语调柔和,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可以让学生逐句揣摩和练习)
美女蛇故事部分,可进行讲故事式演读,读出故事味。前半部分以叙述语气,娓娓道来,后半部分读出故事的玄妙之感。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的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的叙述语调。
雪地捕鸟部分,可进行想象性诵读,想象孩子们捕鸟时的紧张等待、充满希望以及小心谨慎的情景,读出欢乐的情趣和迷恋之情。
不必说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耍,也不必说夏夜乘凉听到的'美女蛇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三味书屋的苦与乐。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的说法有:
虽有读书、对课不断增加的事实,却也有三味书屋后园无声的“偷乐”;
虽有先生拒答“怪哉”的面有愠色,却也有不常用“戒尺”“罚跪”的开明宽容;
虽有课堂上先生枯燥乏味的唱读,却也有“做戏”“描绣像”的“相宜”之乐。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自我检测
1、确凿() 菜畦() 桑葚() 缠络()人迹罕至() 蝉蜕()
人生鼎沸() 宿儒() 盔甲() 倜傥() 拗断() 执拗()
2.句式仿写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例:不必说放假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感觉。
不必说那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课文蝉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动笔读书的方法,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并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对文章的重要段落、重点句子、佳妙句子等作批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体会作者对“绿”的独特感受并进而探究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3、拓展延伸:
⑴ 给《囚绿记》写一段总评;
⑵ 写一封信:致“绿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划、作批注、感情朗读等方法读出自己对“绿”的独特感受与体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总体方案】
自主──互动──探究──延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绿,是生命的舞蹈者;绿,是大自然的天使;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是陷入混沌的生机;绿色多么使人迷醉,多么让人向往啊!同学们,刚学过朱自清的《绿》,你们也曾经与作者共同迷醉于那鲜润的、可爱的、奇异的、无以比拟的绿,你们的心也曾经随着作者的文笔,在摇荡,心灵深处的那根敏感的弦,被绿拨动着……下面,请同学们高声朗读朱自清《绿》的两段文字:“那醉人的绿呀!……但你却看不透她!”;“那醉人的绿呀!……我人此叫低女儿绿,好么?”
2、绿色,以它特有的魅力,以它离合的神光招引着我们,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篇有关写“绿”的文章──《囚绿记》,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将与作者分享“绿”的另样风韵与品格。
二、交流阅读感受、整体把握内容
1、交流阅读感受:同学们在课前已经用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较深入地预习了课文。现在,你们能否谈谈:你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在你的心中激荡?你当时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触与联想?(学生交流,生生、师生互动)。
2、小结: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能做到动笔读书,这很好。其实,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感触、体悟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你们谈的感受都离不开一个“绿”字,而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囚绿记》,也紧扣一个字来写的,你们说说应该是什么字?(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注意引导)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紧扣一个“绿”字来写,都写了哪些与“绿”有关内容?能否在“绿”字前面添上一个字来表达每一个与“绿”有关的内容。
(学生交流,反馈老师引导,形成共识,老师板书)
择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三、重点研读、深入感受
1、研读4~5段:
⑴ 要求:请画出写作者“择绿”的句子,并作批注,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学生活动,并交流反馈,老师小结板书:
择绿:一见钟情
(渴盼、热爱)急不暇择
视同至宝
⑶ 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重点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2、研读6~7段:
⑴ 要求:画出作者“赏绿”的有关的语句,并作批注,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学生读书,勾画并作批注,交流反馈,老师小结,板书,并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
赏绿:留恋、欢喜 心心相印。
⑶ 学生活动:“我了解自然之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一句表现了作者和绿作无声的心灵交流。对着这满藤的绿,如果这时你是作者,你会对这“绿友”说些什么呢?
3、研读8~11段:
⑴ 请你画出重要句、佳妙句,并作批注,交流你的发现与阅读感受。
⑵ 学生活动并反馈,老师的引导注意以下几点:
① “我”囚绿的原因:爱之深、占之切。
② “囚人”对光明的执著追求、不屈服的品质。
③ “我”的深深自责。
⑶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①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要它为我作之声的歌唱”。
② “它的尖端总朝着……我对它的善意”。
四、探究、拓展
1、作品的内涵你怎么理解?
(提示:可以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者最后提到自己“怀念着圆窗和绿友”,并希望注重和它们见面,这里除了表现对“绿友”的思念之情外,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
3、小结:
本节课学习过程:
捕捉阅读的第一感受→研读课文,找重点句、佳妙句,作批注,再深入地体会这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朗读中感受→注意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4、拓展:
⑴ 给《囚绿记》写200~300字的总评;
⑵ 以作者的角度写一封信:致“绿友”,以表达深切的思念。
课文蝉的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理清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难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5分钟)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1分钟)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1分钟)。
桃花心木属于常绿大乔木,因木材呈桃红色泽而得名。这种树挺特别,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不但色泽美丽,质地优良,还是世界名贵木材呢!
3、简介作者,引入新课。(3分钟)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十大才子”之一。1953年出生于台湾高雄旗山,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他的作品将东方散文美学智慧融入宗教哲学情怀,连续十年居台湾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含义蕴含深刻的道理的文章
课文蝉的教案篇4
一、课文分析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为课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语言上简洁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
2、 观察细致,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景物,用朴实清新,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绘出了一幅幅春景图。
3、诗情画意相融合,作者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
二、同多媒体技术的契合
?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可以运用音频欣赏课文朗读。
观察是写景的基础,可以运用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分析作家准确生动的描写。再加上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直观 性、生动性,应该可以更高效率的组织好一堂课的教学。
三、教学设计
抓住课文特点 ,切合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说明:
1、以读为主线 贯穿于教学过程,并注重读的.方式的多样性
2、切合 所写景物的不同,注意分析方式的灵活性 。
春草图采用先朗读课文,再分析的传统方法;春花图采用学生先根据设定的情景口头作文(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要丰富些)再同课文相比较,从而领会课 文词句的内涵;春风图从不同角度写景,结构严谨,因而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春雨图所写不是一时一地 之景 ,可以进行想象训练。
3、读写结合。及时运用所学到的方法、技巧来进行 作文片段练习,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课文蝉的教案篇5
Ⅰ、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Ⅱ、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Ⅲ、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Ⅳ、教学课时:
一课时
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1、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三、背景简介: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色、声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声———清角吹寒
四、小序的分析
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余过维扬”对应:“过春风十里”
“荠麦弥望”对应:“尽荠麦青青”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对应:“废池乔木”
“戍角悲吟”对应:“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四、课文分析鉴赏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先点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只八个字,就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分析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词人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分析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分析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来看,是扬州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分析6:“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分析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四、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扬州慢
内容抒写作者抗敌救国宏图大志,表达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忠之心。描绘昔日的繁华扬州由于受到金人的践踏而呈现的惨状,揭露金人的残暴。
情感表达坚决抗金和投身战斗的坚强意志。忠不为用、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体现国亡土丧的黍离之悲,和凄凉悲怆的心情。
风格苍凉中透露悲壮、豪迈幽寂悲凉、婉约
手法用典化用、反衬
五、小结:
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词的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
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词的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
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这样就使更加突出了。
课文蝉的教案篇6
教学预设目标
1 认识“怒、暮”等生字和生字组成的新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欣赏的心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多样性和准确性。
4 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预设过程
课前:看花猜花名(板书:花)
荷花 牵牛花(喇叭花) 蒲公英花 铃兰花 牡丹
一 猜谜揭题
1 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谜底是?教师写下“钟”字。(真聪明,猜对了)
2 花,钟,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叫做《花钟》课文预习过没有?
如果没有:看了课题,你最想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预习过了:课前预习,是个学习的好习惯。现在,请你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花怎么会变成钟呢?读完课文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说给自己听一听。(把读书要求打在大屏幕上)
二 初读课文 认识花钟
1 谁来说给大家听?
2 你们说的这些内容,在课文的第几段?
3 一起读读第三段,这儿有两个新词,要注意读正确。
4 这花钟可有趣了,钟面上没有指针,也没有数字。那么看花钟,怎么知道时间呢? 陆续开放是什么意思?
6 花儿是怎么陆续开放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第一段吧。
三 细读课文 感知写法的精妙
(一)识花名
1 读第一段,找找这一段写到了哪些不同的花?把花的名字划下来。(动作快的同学轻轻读读。)
2 请一个同学读,正音。
3 这些花迫不及待想和你们见面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轻轻读一读描写花儿的句子。
欣然怒放(这个词语不容易读正确,主要是意思还不太明白,放就是(开放)。欣然就是高兴的意思,高兴地答应就叫欣然同意。怒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怒:选择字义)
暮色 大概是什么时候的天色?你是怎么知道的?(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意思的好办法。)
含笑一现——开花的时间很短 15——30分钟。
(二)赏花??
1 这些花开花的样子各不相同,作者在描写他们的时候,写法也不一样。你最喜欢哪个句子,找到这个句子,好好地读一读。
2 你最喜欢哪一句?有像他一样喜欢这句话的吗?一起来读读描写牵牛花的句子。边读边想,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在作者眼里,牵牛花就像我们人一样,他是会吹(喇叭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在吹什么呢?牵牛花在吹喇叭的时候,心情一定特别高兴,让我们也带着高兴的心情,和牵牛花一起来吹一回小喇叭吧!
3 还有喜欢其他句子的吗?这一回,你得先给大家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还要说说为什么喜欢?
蔷薇:我仿佛已经听到蔷薇呵呵呵的笑声了,蔷薇花儿在笑,还有谁也在笑呢?
绽开笑脸,含笑一现,两种不同的笑容,请男同学读读些蔷薇的这一句(笑得阳光),女同学读读写昙花的这一句。(有点含羞)
4 花儿特别有意思,他们不仅会吹喇叭,会笑,他们还会睡觉、会醒来、还会跳舞呢!你找到这样的句子了吗?
l (学生读: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睡莲早早起来了,谁在睡懒觉呀?(学生读描写烟草花的句子)
l 请女孩子起立,你们就是一朵朵美丽的月光花,请你们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吧!这美丽的月光花多像在跳舞呀!男孩子,你们说,他们在跳什么舞呢?是啊,白色的花瓣多像小姑娘的纱裙呀!
同样是描写花儿开了,可是每一句都写得不一样,这样的写法真好。
(三)品花时
其实在这段中,描写时间也写得特别好。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这一段中的时间写得好在哪里?好的`地方可不止一个。
l 按一定的顺序写。(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l 提示:在描写最后三种花的时候,时间是放在什么地方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是啊,在写文章的时候,在恰当的地方做一点变化,读起来就不会觉得单调了。)
l 提示:我们来做一个抢答游戏:艳丽的蔷薇绽开笑脸—五点左右。(有区别吗?)昙花含笑一现——九点左右。
为什么要用上左右这个词语呢?怪不得课文的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你只要看见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了。左右和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法是一样的。
同学们真了不起,留心观察,就发现了这一段话中那么多写得好的地方。让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读到你特别喜欢的花,你可以给他配上动作。
(四)词语盘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这段话中用得好的词语。我把这些词语分成了两类,这样分有道理吗? 读一读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艳丽 欣然怒放 含笑一现 绽开 苏醒
左右 大致
用词不仅丰富,还要准确,课文作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 拓展写话
1 根据课文的介绍,我做成了一只有趣的花钟,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 有趣的花钟也留给我们一点遗憾,花钟上还有几个时刻,没有花来表示,怎么办呢?陆老师找来了两种花:
(出示图片 蒲公英花 早上六点 茉莉花 傍晚五点左右)
请你选一种花,也来写一写,什么时间,什么花是怎么开的?要是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写,很了不起。如果你想用自己的话来说,那也很好。赶快下笔吧!
2 为什么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不一样?课文是怎么把这个原因写清楚的呢?下节课,就请带着大家继续研究。
课文蝉的教案模板6篇相关文章:
★ 新年教案模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