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影片的叙事结构与节奏,每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观后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怎么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超级工程1港珠澳大桥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超级工程1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1
电影开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汪洋大海,就是在这波澜壮阔的伶仃洋上爱国诗人文天祥曾经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誓言。几百年后的今天,勤劳智慧的工程师们亦是在这幅画卷上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杰作——港珠澳大桥。
大桥横跨伶仃洋,这里台风频繁,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使得施工难度加大,工程师们需用科技和勇气完成这个工程奇迹,他们要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沟通起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这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因此施工过程中必然是困难重重,阻水问题、航道问题、航空限高问题、白海豚问题、台风、海水侵蚀等等,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也正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习的地方,只有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才能使我们不断攻坚克难,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正如大桥总工程师林鸣所说:“遇到问题我们想办法解决,我们有自己智慧,同时也要利用各种行业资源、国际资源。”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通力协作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建工程。
工程在施工建设中另外一大难点是安全环保问题,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过,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和航运建设不会产生大的冲突;同时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大桥建设不应改变珠江口已经形成的两河三滩的水文环境等。然而高瞻远瞩的工程师们早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在开工初期就立下誓言:“大桥建成通车,白海豚不搬家”,他们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将使人工岛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显著减小人工岛的阻水率。此外,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
在影片的最后,那一张张淳朴的笑脸,足以证明一个人将自己全部激情投入到喜欢事业当中无疑是幸福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懈奋斗的那段岁月亦是终生难忘的。
超级工程1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2
虽然早已久慕港珠澳大桥的盛名,却是一直无缘得窥其貌。正好,2019年5月9日晚,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我才有幸一睹其风华绝代的英姿。
晓月银钩花初绽,歌舞瑶台宴正欢。玉皇酒醒寻碧带,见游龙卧清湾。举世闻名的港珠澳大桥,东西绵延数十公里,沟通港珠澳三地,如一条巨龙,静卧在伶仃洋的万顷碧波之上。远望港珠澳大桥,它真的彷如一根仙人们遗落人间的玉带。它纤细柔美,蜿蜒绵长,悠悠渺渺,伸向天际,又在人们目力所极之处消失于云海之间。近看港珠澳大桥,它却是一条遒劲有力、雄伟壮观的钢铁巨龙。它如同是堕入人间的敖广,一会儿作神龙摆尾状戏水弄澜,一会儿又逞飞龙在天状怒射苍穹。在它身上,刚与柔被同时赋予;在它身上,力与美在双双绽放!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主桥东起香港新界大屿山岛西北部散石湾,向西依次经过珠江口铜鼓航道、伶仃西航道、青州航道、九洲航道,止于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全长约55公里,大桥主体工程全长约29.6公里,海底隧道长6.7公里,是世界上比较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建设史上技术比较复杂、施工难度比较高、工程规模比较庞大的桥梁。此外,大桥还在沿途设置了多个观景平台,从上面一览碧海、蓝天、绿岛、白云,非常惬意。大桥下还有许多绝美的海岛,日落时便有比较美的景观。如若到时,你也正好驾车路过,便就能有幸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港珠澳大桥的壮伟,不仅源于它的气度和绝美,更源于人们为它所耗费的心力和汗血!港珠澳大桥的构想比较初在1983年提出,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总投资达720多亿元。整个工程,从立项、审批到设计、建设,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港珠澳大桥,它不仅是我们中华巨龙的象征,更是我们大国工匠的丰碑!
看着港珠澳大桥,你会不由得涌起一阵由衷的敬意和自豪。你会感慨大国工匠勤劳智慧的伟力,你会惊叹盛世中国日新月异的华彩!你更会情不自禁地缅怀起历史的舞台上我们泱泱华夏炎黄子孙曾经的文明与强盛,屈辱与悲歌。曾经的我们,也曾雄立于世界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有过文景之治,我们有过贞观长歌;我们有过两宋的风流,我们有过康乾的盛世!我们也曾是天朝上国,我们也曾威加海外!只是,月满则亏,盛极必衰。我们也开始做起了掩耳盗铃夜郎自大的迷梦!终于,来自不列颠的鸦片和枪火撬开了我们家园故国的朱门。从此,烽烟遍地、饿殍千里,不再被上天眷顾的我们开始了沉痛的近代史。愤怒孕育希望,不甘哺育梦想。黑暗不能永远遮盖光明,落后就要挨打的经历给予了我们坚持的勇气和奋进的动力。如今,我们又重新崛起,怎能不五味杂陈!如今,我们又再逢盛世,怎能不热泪盈眶!如今,再看到壮伟的港珠澳大桥,我只想默默地祈祷和祝福:我比较美的中华啊,我比较爱的中华,只愿您能永远繁荣昌盛,宁静安详!只愿您能永远风和日丽、鸟语花香!
超级工程1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3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长度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而且包括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堪称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中交集团历史上的石破天惊的壮举!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2009年12月15日开工,投资约700亿元,建设周期约6年。他设计寿命120年,不采用美标、欧标,只用“定制”的港珠澳大桥技术规范。因此,其对钢板的材质、表面质量、尺寸、质量稳定性、焊接性、钢厂保供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要求极高,钢板不平度小于千分之三更是一道世界难题。复杂的海床结构,超长的跨海距离,台风、巨浪、地震、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这里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大量航班往来穿梭。还是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破坏环境的建设方案自然无法接受。
然而,聪明勤奋的中交人不畏困难,战天斗地,发扬了现代愚公的精神,一个个困难的啃,一遍遍试验的做。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以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
大桥建设彰显了中交人的严谨。沉管的装配,总共33节,每节8万吨,1400个日日夜夜。堪称“深海8万吨级的接吻”,对接的允许误差只有2~3cm。安装第15节沉管时,遇到回於,无法安装,要整体撤回岸边,大家想想多日的辛劳,无法接受,然而严谨的态度让大家含着眼泪选择回撤。
大桥的建设彰显了中交人的奉献。视频中我们看到,大桥建成后林鸣总工程师也青丝变成了白发。不少年轻的工程师更是在大桥工地上举办了自己的婚礼,他们纷纷表示,自己有两个爱人,一个是大桥,一个是自己的妻子!
大桥的建设彰显了中交人的协作。大桥采用模块化建设,每个分片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建设,大桥的安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海事、航空以及各工作组的配合。这早已不是一份合同的约束,是每个人心血的投入。
港珠澳大桥,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港珠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奇迹,是中交精神的彰显,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壮哉!大桥!伟哉!中交!
超级工程1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4
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去观看《港珠澳大桥》这部电影。明媚的阳光,一碧如洗的天空,似乎正显现此刻我们的美好心情。
电影的前半部分介绍了我们国家的建桥历史以及港珠澳大桥的特点,后半部分全面展现了建设港珠澳大桥的艰辛。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跨海大桥,最大的两个特点:长、坚固。它横跨伶仃洋,全长约五十多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达6。7公里。为什么说它坚固呢?因为它具有能抵抗8级地震,防16级台风的超级能力。港珠澳大桥由8万吨钢铁制造,这么大的使用量可以造60座埃菲尔铁塔!那些可以轻松将人、树卷走的台风,在港珠澳大桥面前只算是微风,即使是面对威力巨大的12级台风,它仍能完好无损地耸立在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由33个巨型沉管和一个合龙段接头组成,每个沉管相接的误差只能有几公分,由吊臂一米一米地慢慢下放,这简直比登天还难啊!工人们给这项工程起了个外号叫“海底之吻”。当最后一根沉管安装时,负责海底隧道的工程师们如坐针毡,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撕扯着他们的神经,每过一秒,他们的紧张就增加一分。终于,经过26小时的奋斗,他们成功了。可工人们甚至来不及欢呼喝彩,便躺在地上睡着了,没有一丝噪音,周围一片寂静。
为什么中国人能克服那么多苦难建成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能打破那么多建筑奇迹?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智慧,那种不懈的奋斗和努力的精神。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周恩来总理也曾说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所以我们要更加勤奋地学习,学习更多的本领,长大后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才华。加油吧,少年!
超级工程1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5
5月17日晚上,我们全体项目员工一起在影院观看了港珠澳大桥记录片。在一个多小时的观看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中交建设者们在工程建设中表现出来的聪明和才智所折服,被他们不惧困难,百折不饶的精神而感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创造了众多的“世界第一”,这其中有很多是我们中交人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大桥已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也成了我们中交人引以自豪的强项之一。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大桥,被英国人称之为世界第七大人工奇迹之一。
六百年前,当文天祥一身枷锁,被忽必烈的军队押着从这个地方经过,回中原赴死时,他满腔的爱国情怀中有多少悲愤与痛苦呀?那时的亡国耻辱与现在国人的自豪感是多么让人感慨!物是人非,然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那份爱的情怀却是一样的。
港珠澳大桥带给了我们不仅只是眼前的奇迹,通过完成这样一座大桥。我们中交集团建造跨海大桥的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将过去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行,同时也会将时空的距离越拉越小。一个个割开血脉和亲情的天堑将不复存在。
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看到大湾区经济带将在这里形成,它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热土。
我们是一群建设者,更是一群拓荒者,我们创造的不仅是实体的奇迹,更是在修筑起祖国繁荣强大的基石。我们中交人在用自己的那份担当,在用林鸣那样的敬业精神,与亿万中华儿女一起用我们的勤劳与智慧,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超级工程1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6
“浩瀚无际的蔚蓝大海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三颗东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门。”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感触很深。
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港珠澳大桥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于施工海域地处我国乃至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海上航道、空中航线以及生态保护、台风巨浪、海水侵蚀等诸多复杂因素,都使得它创下施工难度世界之最。
影片以大桥建设过程中最后一根沉管e30吊装过程为焦点,让后人感受到工程的浩大与艰难,也让我们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油然而生一种钦佩之情。安装过程中,e15沉管因特殊原因,两次对接失败。但工人们没有放弃,默默流泪后,重新振作起来,第三次对接,成功!“我们没有失败,只是敌人太强大。”
一代代工程师的努力,才换来如今宏伟的港珠澳大桥,有的人从30岁到40岁,有的人从50岁到60岁,这十几年中,起早贪黑攻克一个个世界难题,终会得到回报。许多夫妻默默付出在大桥上,他们灿烂的、发自内心的笑容那么真挚,无数个工作的夜晚,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不畏艰险,看到他们的睡姿,我们真应当向他们致敬,也要向这些中国工人学习,努力学习,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贡献一份力量。
文天祥的“零丁洋里叹零丁”早已成为过去,如今,浩瀚无际的伶仃洋上架起一条巨龙,伸向三地,伸向人民的心里。致敬这些工程师和工人,他们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
超级工程1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7
看完基建工程题材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感受到我们祖国基建工程的强大,在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条巨龙飞跨三地,将香港、澳门和珠海连为一起,从开工建设到正式通车历时8年多时间,长度达55km的超级工程为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带来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中交建设者,虽未参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但我从内心感到无比骄傲,在深海中建设大桥难度更大,尤其是世界最大沉管从加工到运输、安装至最后合龙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号称世界最大难度的“深海之吻”e30节沉管在环境复杂的海底受多种环境介质影响,最终实现了无人准确对接。
中交集团承建的海底隧道是国内第一个采用沉管工艺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不仅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也反映了世界最高水平。
从事建筑行业马上快十年了,时常也会问自己“累吗”,回答是“累!”有时候也很苦恼,“离家太远了,不能照顾日渐老去的父母”“放假时间太少了,不想和我的那个她一直异地”……但如果问自己“要放弃吗?”我会非常坚决地回答“不!”理由只有一个,望着一座座平地而起的桥梁,看着他们由自己的努力,一天天的打造成一座城市的血脉,满满的自豪,足够填补我所有的遗憾。
今后我们会继续向港珠澳建设者学习,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风采。
超级工程1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8
其实在未观看纪录片之前,在我心里,对这座意义非凡的桥已有过多角度的了解。无论对于外界来说,它具有多大的跨时代的意义,对于促进港珠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在我的心中,它是一座中交人自己造的桥。
无论是在影片还是照片上,远远望去,这座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超级工程,以靓丽的容颜横卧伶仃洋上,它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我为它而自豪,为自己是一名中交人而自豪。
因此,我对我的同事们建造这座大桥过程中的.艰难与困苦,也是感同身受。从最初方案的提出,一步步走到现在,期间蕴含多少殷切的期待,建造者承受了多少压力,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座全长55公里,涵盖了公路、桥梁、隧道以及人工岛等多项不同领域的综合性工程,又包括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技术的超级集合体,很多关键技术和施工方法在世界上也没有经验可循。据了解,该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规模之最的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施工期间,曾遭遇了近40场台风,在去年台风“天鸽”来临的时候,紧急疏散了15000名施工人员。尽管台风如此强烈,但由工程人员精心打造的大桥却安然无恙。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大自然给予的考验中逐渐强大。
然而,最大的挑战还是建桥本身——沉管隧道。让这个长达33节,每节重达8万吨的大家伙完成与深海的接吻,可以说是最困难的环节,因为容许的误差率只能在2—3厘米范围之内。为了将工作做好,要调动万吨的巨无霸吊臂船队。在沉管的关键期间,工作人员甚至几天几夜都没合眼,对数据进行反复的测量、计算和调配。在建第15节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天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不能继续,又要将8万吨的沉管重新运回岸边,再按照工序重头来过,这让多日未合眼的工程师心力交瘁,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只是稍作调整后,又继续开始指挥重复沉管工作,最后直到成功完成对接。连日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因为太困纷纷倒地而睡,看到这一幕,我对他们肃然起敬。
如今大桥成功贯通,惠及了三地人民。一桥飞架,将珠海和港澳两地的通行从过去的陆路三四个小时,水路一个多小时,压缩到只有20到30分钟的车程。对于三地发展来说,港珠澳大桥是一个越来越近的开始,而对于我们建设者来说,港珠澳大桥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束,因为还有许多的大桥等着我们去造,我们也将前赴后继。
正如旁白所说:“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我们中交施工团队,正是因为有这种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和信念,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一个伟大奇迹。
超级工程1港珠澳大桥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 1字演讲稿7篇